×
21天守护,建水县人民医院成功救治一名坏死性小肠结肠炎(NEC)新生儿
分享到:
2024-10-08 97次

      近日,建水县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成功救治了一名患有坏死性小肠结肠炎(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, NEC)的新生儿。该患儿在出生3天后紧急由外院转入建水县人民医院,经过新生儿科团队21天的不懈努力,最终转危为安。这一案例不仅展现了新生儿科医疗团队的专业水平,也凸显了早期诊断与精准治疗的重要性。

      4月初的一个傍晚,建水县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接到外院求助电话,称有一名孕36周+3天的新生儿,出生体重2.38kg,出生后第三天开始出现频繁呕吐、腹胀等症状,并且存在明显的喂养困难。接到求助信息后,建水县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迅速响应,准备接收患儿。半小时后,患儿顺利转入新生儿科。入院初步检查显示,患儿精神状态不佳,伴有中-重度脱水症状,腹部肌肉紧张,肠鸣音减弱,体重降至2.1kg。鉴于患儿的复杂状况,医生决定先不开奶,立即对患儿进行开通静脉通道,鼻饲管置管胃肠减压,开塞露肛管排气、减轻腹部张力等一系列紧急措施,并进行腹部平片检查以进一步评估病情。







      根据患儿的症状表现及相关检查,确诊患儿为坏死性小肠结肠炎(NEC)。这是一种主要影响早产儿的严重疾病,通常与胃肠道感染有关。考虑到患儿已错过脐静脉置管的最佳时机,医护人员于入院第二天为患儿实施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(PICC置管),确保在禁食期间能够持续提供必要的营养支持。根据确诊结果,医疗团队制定了针对性的治疗计划,使用针对肠道感染及厌氧菌感染的抗生素组合疗法。经过7天的严格禁食与抗感染治疗,患儿的肠道感染得到有效控制,喂养不耐受的症状也明显好转。在全体医护人员的精心照料下,于21天后完全康复并办理了出院。

      本例坏死性小肠结肠炎(NEC)患儿的成功救治,充分体现了早期诊断、准确治疗以及及时建立生命支持通道(如PICC置管)的重要性。此外,新生儿科团队的专业技能与协作精神,也为患儿的康复提供了坚实的保障。建水县人民医院新生儿科将继续秉持“患者至上”的服务理念,不断提升医疗技术水平,为更多新生儿带来生命的希望。





什么是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


(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, NEC )  



      NEC是新生儿期一种严重的胃肠道疾病,肠道微生态失调,益生菌的破坏和潜在致病菌的过度生长是早产儿NEC 发生的重要原因。主要表现为腹胀、呕吐、腹泻、便血、内环境紊乱、血液系统异常等,还可出现休克、腹水或多器官功能衰竭,严重的可发展为肠梗阻、肠穿孔危及生命,腹部X 线检查以肠壁积气为特征,也是新生儿期重要的死亡原因之一,存活患儿可能遗留短肠综合征、肠狭窄及神经系统发育异常等后遗症。依据修正Bell-NEC 分级法,分为Ⅲ 期(Ⅰa 、Ⅰb 、Ⅱa 、Ⅱb 、Ⅲa 、Ⅲb )。早期识别NEC 临床表现、及时诊断和治疗,对降低NEC 病死率极为重要。

如何预防 NEC的发生:

1、有早产风险的母亲产前应用糖皮质激素;

2、早产儿延迟结扎脐带;

3、使用布洛芬关闭早产儿合并血流动力学改变的动脉导管未闭(hemodynamically significant patent ductus arteriosus, hsPDA );

4、避免超低出生体重(<1000g,<28周) 儿持续较低的血氧饱和度。

      早期微量喂养,首选亲母母乳喂养,当其不足或缺乏时,使用捐赠人乳替代,在亲母母乳或捐赠人乳不足或缺乏情况下,使用标准配方奶。健康母乳喂养婴儿的肠道微生物群中富含双歧杆菌和乳酸菌 ,而配方奶喂养婴儿肠道内更容易定植大肠杆菌、艰难梭菌等非益生菌,故补充肠道益生菌可降低早产儿NEC的发生。